临危受命,李荣融不辱所托
增加的幅度分别是3.6%、6.7%和7.0%。以年度新增外汇储备2000亿美元为例。
至于是不是超发,查查数据好了。事实上,中国制造的商品有国际竞争力,硬通货是可以挣回来的。因为还有所谓结构性物价上涨的可能,就是有的商品涨价快、有的涨价慢。那是货币的主动超发,因为抽税和发行政府债,还满足不了财政开支的需要,于是靠超发票子过日子。这么说吧:人民币将来有了与中国经济相称的国际地位,一定有人会回过头来,到这部《人民银行法》里找到其立足之本。
从商品形态看,东西已经出口了。这就是这些年国内通胀时不时冲高的根源。7月9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城乡一体化专题考察小组在威海座谈,组长厉以宁老师在发言中回忆起,今年6月在日本中国使馆的一次学术交流。
改革开放之前,我党就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呼声。首先,科技产业的发明创造是人类知识的不断突破创新,它是超国界的,也是超所有制的。如光伏电池、生物能源、无井气化采煤技术,等等,几乎都是民营企业领军。(《马恩全集》十二卷P3) 在马克思看来,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布朗基都是反对资本主义现行制度的革命家,但却无益于历史的进步。
第三,也就是马克思所言,科技创新,科技产业即是最大的革命者,它将不断引起社会生活、生产新的变化,对不同的所有制企业也将引起革命性的变化。希望政府必须重视、爱护、培养这批真正的革命家,让他们无所顾忌地上场、参赛、展示竞技
不知是谁帮了这个大忙,这里谨代表两个小小的孙儿孙女深表谢忱。这是说,优座票价偏低会减少监管费用。这样说,因为我到过的展馆皆事前知道每天可以容纳多少个参观者(不到场不会知道这个要点)。这样衡量,某些人物是应该优先处理的。
座位七百个,片长八分钟,清场一分钟,进场一分钟,共十分钟。过了一天带了两幅十呎高的大条幅给周慧珺老师看,是自己称意的。还是我粗鲁,对他说马英九不来是发神经。我参观过的五个展览馆皆属热门。
所以原则上,馆主可以不加收费而安排所有五万人没有一个需要排队。这就带来我想不出解决办法的难题。
当时灯光太暗,看不清楚,这次灯光加强了一点。太太找朋友帮忙,安排到不需要排队的招待,老人家也跟着去走了半天。
一九七六年我发表《优质座位票价为何偏低了?》,异曲同工,指出优质座位票价偏低,于是先满,会减少进场后从劣座跳到优座的行为。离开中国馆之前馆主人请我提字。以中国馆为例,那里有一个重要项目是看大银幕影片的。写得不称意:太累,毛笔不是羊毫,用不惯。绝对是顶级艺术,想象力一百分。参观了中国、德国、台湾、意大利、沙地阿拉伯等五个名馆,不用排队也属走马看花。
可惜此法提出时,入场票已预售了三千万张。这是说,轮候者愿意出较高甚至高很多的进馆费来换取不排队,但没有这个选择,可以不排队的租值于是消散了。
可惜的是,不懂中国文化的老外可能不这样看。我对中国馆的唯一批评,是表达不够夸张。
于今在中国馆见到的《上河》复制,放大了无数倍,人物增加到千多个,而妙绝的是用上高科技改为动画,唯肖唯妙,有日景与夜景之分。于是悄悄地要太太挂个电话给叶海旋,说要多加四个字。
我想到「气势磅礡」四个字,但见到他们准备的宣纸窄而长,认为四个字不够。可不是说应该包括区区在下——我从来不认为自己重要。这理念是新的,可称为「讯息替代定律」。排队的本身没有产出收入。
我恨不得能在该巨构前坐上几个小时,欣赏一下画中每个人物的动作设计。但讯息与洽商费用存在,不增加入馆收费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呢?这是说,人量限于每天五万,原则上不加价可以安排到不用排队之境。
这点非常重要,应该是中国馆的主题。昔日的神州,文化与经济皆无敌天下,而今天发展的势头是要回复到昔日的相对形势。
价格调整是讯息费用的替代。讯息与洽商费用存在,我想了一整天也想不出除了入馆之价变动还有什么有效的不排队而能使场馆常满的方法。
希望他们长大后会记得上海世博,有朝一日会对他们的孙儿孙女说在神州再起的大转变中他们参与过上海之盛。怕排队,也怕烈日当空,没有打算参观在上海搞得红透半天的世界博览会。孙儿孙女到了上海,只几岁,虽然来日方长,我恐怕他们不会再有机会见到那样庞大的世博,坚持他们要去。是尴尬的问题:应不应该有人像我们那样,可以不排队而获得优先招待呢?我们愿意多付一点钱购买不用排队的权利,但没有这样的安排。
老师说好,教枯笔要更枯一点。其实也是,可惜不够夸张,表达不够明显。
选择不排队所以不参观是我的权利,但既然被视为「重要」而免了排队之苦,却之不恭。这次亲历世博之境,发现一个新的经济学的排队大难题。
大而精,反映着二千五百年前中国的金属科技远超番邦数万里。只要讯息费用及跟来客洽商安排的费用是零,这安排不困难。